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名譽校(院)長、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教授,附屬腫瘤醫院胸部放療二病區主任袁雙虎教授研究團隊在核醫學國際頂級雜志EUR J NUCL MED MOL I連續發表兩篇高水平論著,該研究報道了PET/CT新型示蹤劑[18F]AlF-NOTA-FAPI-04的“構建-驗證”及在腫瘤中的應用。研究發現,該示蹤劑顯像準確性高于傳統示蹤劑18F-FDG,首次證實了其在轉移瘤中的PET特征具備無創鑒別肺鱗癌、肺腺癌和小細胞肺癌病理類型的潛力。于金明院士、袁雙虎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MDT質量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魏玉春為論文第一作者,團隊成員程凱、付正、鄭勁松、馬莉、許勝男、裴金利、劉曉麗、王世杰等亦對論文工作做出重要貢獻。


作為癌癥診斷、分期的重要手段,PET/CT是利用正電子核素標記葡萄糖等人體代謝物作為示蹤劑,通過病灶對顯像劑的攝取來反映其代謝變化,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信息。目前最常用的PET示蹤劑為18F標記的FDG(18F-FDG,氟化脫氧葡萄糖),但FDG并非癌癥特異性的制劑,易受炎癥、感染等影響,產生“假陽性”結果。
成纖維細胞激活蛋白(FAP)是一種膜錨定的肽酶,在超過90%的上皮性腫瘤中高表達,而在生理條件下低表達,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反映腫瘤微環境特征的生物標志物。通過技術攻關,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18F標記的FAPI示蹤劑([18F]AlF-NOTA-FAPI,以下簡稱18F-FAPI)并進行了臨床轉化研究,驗證了18F-FAPI在動物和不同類型腫瘤患者顯像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并且發現在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的診斷優于傳統的18F-FDG。
研究還發現,18F-FAPI在PET上的攝取程度可以準確反映腫瘤中FAP表達水平,并且該示蹤劑在肺鱗癌(SCC)、肺腺癌(ADC)和小細胞肺癌(SCLC)病灶上的攝取水平存在差異,證實了利用18F-FAPI進行PET顯像,可在一定程度上無創鑒別上述三個癌種的病理類型。
供稿:附屬腫瘤醫院 通訊員:任秀 責任編輯:姜珊 審核:劉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