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gnoflorine (MF)在線粒體中亞細胞分布和與ClO-靶點結合。
圖片來源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近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科院)藥學與制藥科學學院(藥物研究所)陳啟鑫副教授/王延風副教授以“Super-resolution Image-based Tracking of Drug Distribution in mitochondria of a Label-free Naturally Derived Drug Molecules”為題,在國際高水平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273)上發表超分辨顯微成像示蹤藥物細胞器精準定位和靶點發現新成果。
目前,至少有1/3的藥物靶點位于細胞內部,細胞內靶點周圍的藥物濃度可更真實反映藥物的藥效。因此尋找可在活細胞中實現精確研究藥物在細胞器水平分布行為的自發熒光藥物分子,是探究藥物細胞內作用機制和尋找靶點的重要途徑。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基于我校(院)藥學與制藥科學學院(藥物所)前期在天然藥物化合物的研究積累和沉淀,我院陳啟鑫和王延風課題組篩選并發現了一種天然無標記的藥物熒光分子Magnoflorine (MF)。該藥物具有不需要當前標記策略外部干預即可自發熒光的特性。課題組研究發現MF具有高量子產率,并可以特異性靶向線粒體,非常適合使用結構化照明顯微鏡(SIM)研究其在活細胞中的分布。隨后,研究人員利用SIM在納米尺度下對線粒體中MF可能結合的靶標進行篩選,發現線粒體中次氯酸根(ClO-)是MF的結合靶點,在鐵死亡過程中ClO-水平會提高,表明MF可能是鐵死亡調控的潛在候選藥物。這項工作為天然產物的靶點篩選提供了新的方向,擴展了超分辨顯微成像在藥物學研究中的應用,可作為藥理、藥代研究的新技術之一。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學術提升計劃(2019LJ003)的資助。
近年來,藥學與制藥科學學院根據專業和學科建設規劃,通過各種人才建設計劃,引導新引進人才與現有人才加強合作,打造化學生物學特色學科,提升單位科研創新水平,助力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藥學學科發展。
文章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103713X?via%3Dihub